自治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拟于11月进行再次审议。现将条例(草案)及说明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请将修改意见和建议于2024年10月31日前反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
联 系 人 :杨盼盼
联系电话:0471-6600694(传真)
电子邮箱:nmrdypp@163.com
通讯地址:呼和浩特市中山东路3号
邮政编码:010020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2024年9月29日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自治区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 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苏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机构和人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
嘎查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第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机关、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行政、农牧、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林业和草原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第六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依法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
第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普及,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舆论监督。
第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自然保护地发展规划,可以划定适当区域开展自然生态教育与体验等活动。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定期向公众开放大气监测、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等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第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 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调整。确需变更或者调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批。
第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定期评估、动态更新。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区域开发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
第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优化区域、流域产业布局、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合理建设工业集聚区,鼓励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服务业。
第十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规模。
第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优化煤炭使用方式,发展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第十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生产、销售、使用新能源机动车,完善新能源机动车使用配套设施,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第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强化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依法实行分级管理、名录管理,规范引导湿地保护和利用。
第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开展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范和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第十九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协同推进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治理,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天然林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优化森林结构,丰富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发展森林生态产业,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推进林业碳汇交易工作,促进林业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和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科学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系统治理。
第二十二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组织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和动态监测,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并动态调整,推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第二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利用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鼓励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第二十四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主导、
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机制,促进对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构建稳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依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
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大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指导、推动生态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第二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采取减缓和适应行动举措,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预防和减轻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第二十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以及相关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二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绿色低碳相关领域;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开发绿色金融产品。
第三章 防治污染
第二十八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污染物排放标准,遵守本单位的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不得超过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九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并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等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条 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完整的原始监测记录和监测报告等资料,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原始监测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保存完整的委托合同、原始监测记录等。
第三十一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安装、使用、维护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保存原始监测记录。
第三十二条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在线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等生态环境服务活动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接受委托提供生态环境相关服务,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并对有关数据、结论、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不得弄虚作假。
第三十三条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日常检查、维护和管理,保证防治污染设施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闲置。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规范设置排污口。
严禁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四条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改进生产及防治污染工艺,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不具备综合利用条件的,应当提供给具备条件的生产经营者进行综合利用。
第三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强化对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监督管理,防止危害公众健康。
第三十六条 在河道、湖泊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报经有管辖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新设、改设或者扩大可能影响防洪、供水、堤防安全、河势稳定的排污口的,审批时应当征求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的意见。
水环境质量不达标的水功能区,除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重要民生工程的排污口外,应当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
第三十七条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应当符合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要求。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的,应当达到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工业集聚区应当配套建设相应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管网,安装自动监测设备,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工业废水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设施处理工艺要求后方可排放。
未达到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限期改造,满足达标排放要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当进行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第三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持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三十九条 自治区建立和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实行排污权的有偿取得和有偿转让。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设施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建立和完善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旗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牧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和管理,因地制宜确定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置管理模式,推动农村牧区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第四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引导区域集中养殖,科学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二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强化臭氧与颗粒物协同管控,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
第四十三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依据重污染天气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需要采取差异化分级管控等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应当按照相关要求采取停产、限产等应急措施。
第四十四条 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当保护项目现场周围生态环境,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因项目施工造成的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不得损坏周边树木花草和绿化设施。
第四十五条 建筑物外墙采用反光材料的,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和标准。
建筑物使用玻璃幕墙的,鼓励采用低反射率的反光材料。对使用玻璃幕墙的建设项目,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在位置、对周边环境影响等因素。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预防和治理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公众健康。
第四十七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控制电离、电磁辐射污染。核技术利用、铀(钍)矿及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辐射污染防治的具体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拥有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电磁辐射设施、设备产生的电场、磁场或者电磁场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防护要求。
第四十八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新污染物治理,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的筛查评估,明确管控重点地区、行业、企业,落实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强化对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新污染物风险防控。
自治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新污染物调查、监测、筛查、评估、管控制度和标准。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加强对本行政区域从事新化学物质研究、生产、进口和加工使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监督管理。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对使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强化过程控制,减少新污染物排放。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推动循环低碳绿色产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对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制造、包装、销售、物流、回收和再利用等环节实施绿色改造。
第五十条 国家机关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品、设备和设施,节约使用办公用品。
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优先采购和使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品和再生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第五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业务。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国家规定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二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设全区统一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完善数据汇聚共享体系,提高数据决策、监管、服务能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信息化平台上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信息档案,实行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
第五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调查评价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库,建立健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完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机制。
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建设、管理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污染源监测。
第五十四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通过现场和自动监测、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远红外摄像等非现场检查的方式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检查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设立的派出机构,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现场检查、查封、扣押和行政处罚。
第五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生态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十六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建立与周边省份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资源信息共享和污染预警应急联动,加强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协同防治。
第五十七条 相邻的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沟通协调,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处理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协商解决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共同开展联合执法、预警应急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可能对相邻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及时向相邻地区通报有关信息,进行会商。
第五十八条 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生态环境修复和损害赔偿责任。
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指定的部门、机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负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具体工作。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和符合法律规定的社会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第五十九条 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检察机关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衔接协调机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与检察机关加强沟通协调,完善信息共享、线索移送、专业咨询、支持起诉等协作机制。
第六十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信用制度,对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实施信用管理,将相关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第六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二条 自治区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对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察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第六十三条 自治区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约谈制度,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防治工作不力的地区,自治区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约谈所在地盟行政公署、设区的市、旗县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督促被约谈地区的人民政府落实约谈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同级有关部门未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进行约谈。
第六十四条 自治区应当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第六十五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第六十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及时公开生态环境信息,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六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现各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有关机关受理举报后,应当依法进行调查核实,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举报查证属实且符合奖励条件的,依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对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已经作出具体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在线监测设备维护、运营等生态环境服务活动的机构在有关生态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处所收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七十一条 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的说明
一、制定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推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节能降碳等重点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美丽内蒙古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增大、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自治区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推动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制定《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二、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坚持统筹保护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条例(草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明确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区域开发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城乡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污染防治的科学性、精准性。《条例(草案)》聚焦自治区污染防治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强化排污监测,对污染防治作了科学、系统规定。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规定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制度,加强了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绿色产业发展等制度措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强化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管网的规划和建设,规范了排污口设置等;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强化了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对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光污染、新污染物防治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作出相应规定。
(三)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调动各方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条例(草案)》规定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指导、推动生态受益地区和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鼓励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绿色低碳相关领域。
(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条例(草案)》规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约谈、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同时加强了人大监督,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信用制度,并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进行了规范。
供稿: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