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沙治沙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上,磴口县是主战场之一。9月7日至12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宣传活动走进内蒙古,采访团一行前往磴口县探访治沙成效。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资料显示,建国以来,磴口全县干部群众战风沙、保家园、促发展、惠民生,形成了防沙治沙“磴口模式”。近年来,磴口县持续探索防沙治沙新举措,不断丰富和拓展“磴口模式”。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并在巴彦淖尔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王志国表示,治沙攻坚战既要讲究科学,还要坚持久久为功,“力争2030年可以完成168万亩的沙漠治理任务,实现县域荒漠化治理全覆盖,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位于磴口县的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这里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的主战场之一。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图
沙漠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据介绍,磴口县在最初的防沙治沙过程中认为“沙漠百害而无一利”,没有把沙漠看作产业发展的全新空间,一度出现“就沙治沙”、投入渠道单一、治理持续性不强等问题。
澎湃新闻注意到,磴口县是黄河“几字湾”攻坚战,沙漠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其中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位于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刘拐沙头,东南侧紧邻黄河。
此项工程分为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示范工程和乌兰布和沙漠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两部分,工程治理总面积7万亩,建设期2018年至2020年,管护3年。
王志国介绍,在示范工程建设上,防沙林场境内实施稻草等压沙造林4万亩,其中栽植梭梭并接种肉苁蓉4万亩,同时对项目区周边植被进行补植。通过对原有沙丘进行平整后进行稻草压沙,完成稻草固沙后种植梭梭等灌木。同时修建各级作业道路170公里,其中三级防火油路33公里、沙石作业路130多公里;项目区灌溉水源从奈伦湖取水,配套输水主管道37公里、各级蓄水池32座。
如今,这一区域差不多已经治理了近一半。在此期间,磴口县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程,有90余家企业进驻投资,主要是以种植梭梭、肉苁蓉,葡萄、枸杞等植物,通过发展产业推动沙漠治理。
“这些沙漠上体量庞大的作物都是依靠人工一棵一棵种出来的。”王志国说,今年正值三年期管护验收,“成效如何主要是看种植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并不是要一眼看过去全是一片绿色才算完成。”
他举例说,比如沙漠植物行间距问题,如果行距太小就会不通风,也容易产生病虫害;另一方面,种植过密防火压力也会特别大,必须综合考虑这些问题。
“验收通过后,还需要进行保护,包括后期的保护、修复等工作。”王志国认为,防沙治沙不是消灭沙漠,而是防止荒漠化,既要讲究科学治沙,还要久久为功,“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事业,到2030年,我们要打赢这一场攻坚战。”
不过,当前的沙漠治理仍面临挑战。王志国说,首先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困扰,其次是水的问题。“这么一大片沙漠,要进去治理,必须有水有电才能更加持久和科学治理,这一块的资金缺口困难还很大。”王志国解释称,这一项目区虽然紧靠黄河,但仍然缺水,又不能采集地下水,所以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节水沙产业。
王志国表示,“磴口模式是可推广可复制的,相信我们一定会完成它。虽然防沙治沙的任务很重,但我们对打赢这场攻坚战的态度坚定、信心很足。”(记者:林平)
供稿:
编辑: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